最近,一些媒(guan)体(mei)突然分析起来了中国留学生的“归国潮”...
这些分析文章,借用一些数据和国外媒体的评价,来告诉大家:
1. 中国留学生回流率稳定在80%
2. 20年前回国,是祖国需要我;20年后回国,因为我需要祖国。
3. 未来几年内,中国可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
除了膨胀一下本来就很强大的祖国之外,还要来指出一下现在中国留学生的特征:
1 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。既有传统的“精英留学”,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本科、硕士、博士;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“大众化留学”;在一些局部,确实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“混文凭”的现象。
2 出国留学低龄化。目前,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%。
说心里话,文章中使用“参差不齐”和“低龄化”这两个词,应该不算是“做好”的行为吧...
除了这类客观的文章之外,还有流露出真情实感的主观文章...
“父母卖掉房子花百万送独生女留学 女儿嫁老外父母崩溃”
“独生女留美工作结婚不归父母:该不该送她出国”
“儿子终于回国工作了”
看标题就知道,是国内媒体采访了一些还没有回国的留学生的父母,了解一下这群父母的内心感受。
毫无疑问,“想念儿女”、“盼望回国”和“悔不当初”成了文章内容的主旋律。
以上这些内容和观点,小编觉得没有错,但是我想知道的是,回国的留学生是怎么想的?不回国的留学生又是怎么考虑的呢?只有搜集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,才能完整地勾勒出“留学生归国潮”现象的本质吧...
选择回国的留学生,理由有太多太多了,但是选择不回国,或者说暂时不回国的留学生,他们的内心可能要复杂许多。
就拿小编本人来说,我在2015年7月,上交了毕业论文,等着毕业典礼。那时,老妈与我微信聊天,希望我能考虑一下回国发展。那时的老妈还生着病,病情都是老爸告诉我的,我真的是理应回国陪陪老妈。
但是我没有,并直接对老妈说出了我的请求 :
你们再让我浪两年,好吗? 就算我回国,也不会去家乡这样的准二线城市,还是会去大城市漂泊,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先在多伦多漂泊。至于两年后会有什么打算,到时候再看。
可能是因为当时我找到了工作,爸妈也没有提出更好的选择,也就随了我。我对他们说出一个两年的请求,表面上是很自私的,但我内心藏着的真实想法却是:
在我这样一个需要奋斗的时刻,我不可以被爸妈羁绊。爸妈有彼此,可以互相照顾,此时的我还没有被社会认可,我急需去证明自己。待我强大之后,我才能真正回到他们身边,不拖他们的后腿,给予他们帮助,这样才能建立更加强大的家庭。
留在多伦多两年了,虽然我没成为什么高薪白领,更没成为身价千万的创业领袖,但是作为平凡大众里一位能决定自己生活方向的毕业留学生,内心真的是挺感激爸妈的。
那么,你们的爸妈又是怎样支持你们留学的呢?